close

 

 

 

 

 

 

 

 

 

 

 

 

 

 

 

 

 

 

 

 

 

 

 

 

 

 

 

 

西門町在清治時期,原為荒塚纍纍的墓區與沙質的番薯田,後劉銘傳開闢新起街,意由此地通往艋舺祖師廟[1][2]。日治時期,臺北城被較早來臺灣的日本人住滿後,之後日本人便在西門地區覓地建築房屋,於1896年9月蓋起西門市場,成為臺灣新市場的濫觴[1]

當時臺北市的大稻埕艋舺為臺灣人傳統的商業地帶,日本政府一爭鼎立之勢,著重主要供應聚居城內的內地籍移民日常生活百貨的西門市場[3]。1906年,從東京帝國大學建築學科畢業、師承喬賽亞·康德的近藤十郎為了施展抱負來到臺灣,便於1907年為西門市場設計新室內市集[4]。因用地在墓區,日本政府於1908年3月7日發佈公告,要遺族向警局申報,否則視為無主的墳墓就遷葬至頂內埔墓地[5]。1908年3月17日起到4月4日,共移出有主墳墓九百零五座,無主墳墓二千餘座[6]

新市集由最早被稱為「市場八角堂」的八角形建築體先完成,其次是鄰棟隨後完成的十字樓[7]。工法是當時先進的鋼筋水泥灌漿構造法,並使用日本慣用的鐵閂絞螺絲法[8]。1908年10月18日,開始正式經營[9]建築特色[編輯]

 
日治時期照片

西門紅樓以十字型再添上八角的設計,此後就沒在近藤十郎的建築作品出現[4]。對於此種設計是為驅邪避邪,李乾朗強調並無正式文獻記載近藤十郎有這種考量[10]

八角樓其外觀為每正立面八公尺[11],這設計是日治早期流行的紅磚造西方建築樣式[12]。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13],內含圓型光源照射一樓[14]。鋼桁架共十六組、架構件以鉚釘相接[15]。占地面積四百一十二平方公尺[16]。設有三個出入孔道,除前、後門外尚有一門直通十字樓[15]

十字樓內部走道主軸東西向長、南北向短,而這兩條主軸走道交叉之處並不在對稱的中點,而是較靠西面[8]。南北兩側均緊臨廣場,讓人潮匯流出口有更大的空間[3]。屋頂有有太子樓作為通氣[17]。磚造壁體厚達四十九公分,運用基角放大的作法,藉由等距疊砌磚的扶壁撐起頂上的木屋架[12]。屋架配置如拉丁十字形,結構所形成的幾近西洋教堂式的配置,近十五公尺的大跨距完全以加強磚造的承重牆與扶壁支撐,僅在十字交叉之處,由木構架下落十二根鐵柱著地,以支應其作為市場開放式平面之需[17]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3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