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淵源~
鹿港丁氏開台人,於清朝道光五年,攜年僅十三歲的四子
克家公到台灣,在碼頭跑單,後來從販賣雜貨到經商,
置屋(今中山路92、94、96號),經營「船頭行-貿易商」,
與大陸沿海做買賣,堂號「協源」,就此後便在鹿港
定居下來。據目前資料得知,丁氏族人應屬回族族民,
當年樸實公攜子來台,為了「入風隨俗」就漢人拜佛登祖,
延續至今。當年克家公育有七子三女,雨豕居人口暴滿。
於是在五福街中段(當時稱「大街頂」今中山路130、132、134號)
向王家買下瓦店三座(約是西元1880年),即今「丁家大宅」。
經過修建後,七位兄弟抽籤決定,由三房、五房和六房搬到新居,
稱謂「新協源」。原住家稱「舊協源」。
日據時代,日本人佔據台灣時把五福街(今中山路)
日據時代,日本人佔據台灣時把五福街(今中山路)
拓寬,前面改為洋式二樓,丁氏前面仍然擁有三個店面。
後來在日據時代末期,三房因生活之方便,
將權屬頂讓給六房而搬至清水,所以目前丁家
大宅權屬五房、六房所有。丁家六房二十世祖壽泉
(醴澄)公,賜進士出身,同知銜,誥封廣東即用知縣。
後來回台灣掌教白沙書院,是故「丁家大宅」、
「新協源」亦稱「進士宅」。丁進士宅興建於光緒年間,
是鹿港碩果僅存的進士第,當時興建材料均是從大陸
載運花崗石板、 杉木、磚瓦等建材而成,
迄今已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媽祖宮(八)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