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廟 (9)

女兒帶我來日月潭雲品溫泉酒店的第一天,跟招待住房客人

輕旅遊,遊覽車文武廟伊達邵步道賞日月潭的入水站

DEWE9206

 

IMG_4952

 

IMG_4952

 

IMG_4995

 

文武廟 (12)

 

文武廟 (17) 

我來日月潭雲品溫泉酒店的第二天,跟招待住房客人

輕旅遊,遊覽車玄奘寺

文武廟 (18)

 

文武廟 (20)

 

文武廟 (19)

 

文武廟 (24)

 

文武廟 (25)

 

文武廟 (26)

 

文武廟 (27)

 

文武廟 (28)

 

文武廟 (29)

 

文武廟 (30)

 

RUSV1898

 

釋玄奘(602年4月6日[1]-664年3月7日),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

譯經師之一,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洛州

缑氏縣(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

《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生平早期生活[编辑]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緱氏縣,為東漢名臣陳寔

(104年—187年)的后代[原創研究?],曾祖陳欽曾任东魏上党

(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

曾任江陵县令,大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養。他有三個哥哥

二哥陈素,早年於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號長捷法師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這樣記載:幼年玄奘人品高貴、智慧

聰明、個性獨立,八歲那年父親陳惠坐在旁邊為他孩子講授《孝經》時

玄奘聽到「曾子避席」時,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來,陳惠問玄奘為什麼

突然起身,年幼的玄奘回答:「曾子聽聞老師的教誨就起身聆聽,

我要奉行慈父家訓,怎麼還能坐著呢!」父親陳惠很高興這個孩子將來

一定有所成就,還特別召告族人宗親這件事。玄奘的智慧,從小就

已經是這樣的成熟,之後更是精通經書妙義,童年的玄奘就喜歡閱讀

先聖先賢書籍,不是高雅正派的書不看,不是聖賢哲人的門風不學,

年幼玄奘身不結交童蒙稚友,足跡不曾到過市集,也不曾參與旁雜無義

的言談,就算街頭鑼鼓喧天,巷尾戲曲歌舞叫聲,男女聚集交談笑聲等

嘈雜喧囂,玄奘都不好奇前往觀看。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出生,少时

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這期間他學習了

小乘和大乘佛教,他偏好後者。十一歲(613年)就熟讀《妙法蓮華經》

《维摩詰經》。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選。玄奘出家後

看諸位沙彌聚集放逸,大談戲論,告訴諸位沙彌說「經中不是這樣說嗎!

『出家之人是為求證無為法』豈能像無知小兒一般嬉戲,徒然浪費一生

光陰」其間聽景法師講《涅槃經》執卷閱讀愛不釋手廢寢忘食地步

隨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更加喜愛將《攝大乘論》一次讀完沒有遺漏

大眾皆感驚異,令玄奘升座複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详尽,盡得

嚴法師宗旨,博得大眾的欽敬少年時期的玄奘已經顯露出積極的

修學態度,美好的名聲。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飢荒,618年隋朝滅亡

玄奘提議長捷法師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參學,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

又建議同往成都。在那里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論》惠振講

《八犍度論》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

玄奘在成都(据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年)

玄奘私與商人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荊州天皇寺講《攝論》

《雜心》淮海一帶名僧聞風來聽。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對他执禮甚恭。

講畢以後,再北上尋覓先德參學,相州訪休法師質問疑惑滯礙之法,

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先後從道岳、

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槃》很快就窮盡各家

學說,才能倍受稱讚,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他住莊嚴寺西行求法

[編輯]佛教简体玄奘ㄒㄩㄢˊㄗㄤˋ玄奘感到多年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

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後併入法相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

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求融匯貫通一切

於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所以未能如願

貞觀三年(629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冒險前往天竺。經過高昌國時,

得高昌王麴文泰禮重供養,復欲強留奘師以為國之法導,奘師「水漿不涉

於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覺法師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遂與

奘師結為義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國時更住高昌三載受其供養,講經說法。

離開高昌後,奘師繼續沿著西域諸國越過帕米爾高原,在異常險惡困苦

的條件下,終於到達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

著名的高僧,他停留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

他向該寺住持戒贤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與其餘经論;瑜伽行派大師

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爛陀寺

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玄奘還徒步考察了

亞次大陸學成後,他立真唯識量論旨,在曲女城無遮辯論法會上等待

十八天結果無人敢於出來辯難,因此不戰而勝,名聲鵲起,威震全天竺,

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摩訶耶那提婆

(iAST Mahāyānadeva महायानदेव),亦即「大乘天」被上座部佛教徒譽

為木叉提婆(iAST Mokṣadeva मोक्षदेव)亦即「解脫天」翻译经文[编辑]

參見:法相唯識宗
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

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烈歡迎[4]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

少林寺譯經,但沒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長安弘福寺[5]652年(永徽三年),

玄奘在長安城慈恩寺西院築五層塔,今(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

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大雁塔成為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建

紀念物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

(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及東亞諸國。十幾年時間

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

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

這些佛經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顯慶二年(657年)五月,

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經、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顯慶二年(657年)

九月,玄奘藉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

“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次日高宗拒絕。玄奘依

翻譯佛典與對經文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其學說卻深深地影響

其他諸多宗派。奘師一生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目前學界流行說法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為中土一切譯師之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3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