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境農場 Qingjing Farm(英語) |
|
---|---|
![]() |
|
基本資訊 | |
所屬部門 | 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
主要官員 | |
場長 | 董玉文 |
成立沿革 | |
成立日期 | 1961年2月 |
聯絡資訊 | |
地址 | 546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仁和路170號 |
電話 | +886 049 2802748 |
網站 | www.cingjing.gov.tw |
清境農場位於台灣南投縣仁愛鄉,海拔約1700至2000公尺,為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經營之公有事業。與武陵農場、梨山福壽山農場合稱為台灣三大高山農場,有「台灣阿爾卑斯山」之稱。場址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仁和路170號(台14甲線旁),清境農場地區飲食文化以滇緬料理聞名
清境農場址原為賽德克族的「羅多夫社」(Drodux,意為公雞狀的山頭,為霧社事件抗日六社之一)放養牛隻的牧場,台灣日治時期以日語譯為「朗土府」(Rotofu),日人徵收並設立「見晴農場」(Miharasi)或「霧社牧場」,但仍提供原擁有的部落認養在此放牧的牛隻。
成立原由[编辑]
榮民闢建中橫公路霧社支線後,1959年退輔會請專家學者到當地勘查,農業專家認為此地可發展溫帶果樹事業,隔年7月台灣省政府同意將原屬南投縣政府的霧社牧場讓購於退輔會。退輔會購買後,1961年2月正式成立「台灣見晴榮民農場」,4月退輔會先安置12位榮民,後來又奉命安置滇緬地區撤台的反共救國軍(簡稱義民)與其眷屬。在見晴榮民農場附近提供就業與居住地,就業方面就是種植溫帶水果,居住地則是場部(管理農場的行政單位)在農場內興建眷舍,於是農場區域內先興建博望新村與壽亭新村,後來因為人口增加,再成立定遠新村來安置義民。榮民最早則昃成立仁、義、禮、智、信、忠、孝等七個榮民農莊,但後來逐漸合併成為村落形勢,所以後來榮民主要分佈在榮光新村、忠孝新村與仁愛新村[1]。
1967年,退輔會主委蔣經國到農場視察,認為此地「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優雅是仙居」,退輔會便更名為「清境農場」,場本部地名則稱為「幼獅」(Youth,英文「青年」之音譯,為蔣經國所命名,意指期勉現代中國青年之英姿勃發如同獅子),海拔1748公尺,現今地名已統稱為「清境」[2]。
轉型[编辑]
原本退輔會希望清境農場可以自給自足,沒想到卻連連虧損,場方為增加收入,還成立「特產果樹專業區」、「溫帶牲畜發展之基地」[3],仍然無法改善虧損。直到1985年「清境國民賓館」完工開始營業,國民賓館的住宿收入遠大於農業收入。因此清境農場逐漸從單純的農場,發展成觀光農場。清境農場開始開發新景點,「青青草原」就是在當時開放為觀光牧場,1990年農場開始收費,清境農場逐漸成為台灣熱門的觀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