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日,孝媳與金孫就是要陪阿嬤四處走走散散心
腦海裡想到首選地點,還是來到離家不遠的迪化老街隨意逛
近幾年大稻埕在官民合作改造下,老屋活化成功案例成為全國典範
讓原本僅限春節[年貨大街]拉抬的人氣,終年延續不間斷
而今迪化商區,擴及大稻埕碼頭..等串連區域,更為國際觀光客喜愛
假日更有街頭藝人表演活動,人氣帶來商機,讓大稻埕昔日繁華景象再現!
紅磚牆,木質門窗,屋內透出昏黃溫暖燈光,充滿濃濃懷舊感
配合老屋情調,眼前一盞現代藝術化燈罩,毫無違和不搭感
孫子頑皮逗我樂,故意躲入屋內玻璃門後
...........................................................................................................................
以下圖片攝於迪化街第一間閩南式街屋—林五湖祖厝
林五湖故居是迪化街第一間街屋,是咸豐元年(1851)
為了躲避海盜從基隆遷到大稻埕的商人林藍田先生所興建
當時共蓋了三間街屋,就是現在門牌為迪化街一段154、156和158號位置
154號和156號保存了下來,而林五湖古厝(156號)由林家後人整修後
每週六安排人員導覽開放給大眾參觀
這間迪化街最早的建築,是閩南式的三進兩院或稱三落兩過水的街屋
第一進是緊鄰迪化街的屋子,用處作為營業場所,現在是租給[臻味茶苑]
第一間街屋延續賣茶葉,富有歷史傳承意義
天井設有迴廊,除了可避雨,採光也好,這個院子有個專有名詞叫做過水
迴廊的地基和旁邊的花架石材,是從大陸運送過來放在船艙底部的壓艙石
由於當時的建材取得不易,所以這些壓艙石也變成了古厝的一部分
可在過水迴廊間,下座納涼歇歇腿
跨過門檻第二進也是樓井設計,是主人一家接待客人、生活起居的地方
現二進廳供奉著占卜行業的祖師爺鬼谷子、伏羲氏以及林家的祖先牌位
據說神龕是從大陸運過來,有超過百年的歷史
能參觀的空間只到二進的大廳前,
二進大廳後方院子為林家的族人居住,並不開放參觀
第三進原本的設計是作為倉庫,古時候可以直通到淡水河,方便倉儲的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