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費10天的費用30900元台幣,導遊費100美元,自己到機場集合






港口渡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伊斯坦堡(土耳其語:İstanbul [isˈtanbuɫ] 聆聽)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該國的經濟、文化和歷史中心。它坐落於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之濱,位於馬爾馬拉海和黑海之間,橫跨歐亞大陸,經濟和歷史中心位於歐洲一側,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於亞洲一側 [3]。其人口達到1440萬,為全歐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東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 [2] [4]。伊斯坦布爾全市轄區面積5,343平方公里(2,063平方英里),其覆蓋範圍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該省的行政中心 [c]。亦是世界上唯一橫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該市以“ 拜占庭 ”之名建立於薩拉基里奧角,並在此後逐漸發展為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該市重建為君士坦丁堡(希臘語: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轉寫:Konstantinoúpolis;拉丁語:Constantinopolis)或新羅馬(希臘語:Νέα Ῥώμη,轉寫:Nea Romē;拉丁語:Nova Roma) ,並在此後的近十六個世紀內先後成為羅馬帝國(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國(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國(1453年–1922年)的帝國首都[5]。在羅馬和拜占庭帝國時代,它對基督教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該城之後,它成為了伊斯蘭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國哈里發的駐地[6]。
伊斯坦堡是古絲綢之路的途經地[7],也是歐洲和中東的鐵路網絡之間、黑海和地中海間海路的必經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並蓄的人口和文化,雖然在1923年共和國成立之後這一狀況略不如前。在戰間期伊斯坦堡未能成為新首都,受到忽視,但此後其影響力逐步恢復。自1950年代以來,該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來自安那托利亞各地的人口湧入,城市的界限也為此逐漸擴張[8] [9]。20世紀末藝術節開始得到興辦,而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複雜的交通網絡也由此建立起來。
2012年,在當選歐洲文化之都兩年之後,近1160萬外國遊客造訪伊斯坦堡,使其成為世界第五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10]。該市最重要的景點仍是其歷史城區,部分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而位於貝伊奧盧區的天然港金角灣則是其文化和娛樂的中心。伊斯坦堡還被認為是一個全球城市[11],亦是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經濟區之一[12]。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體將總部設於此,全市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國的四分之一[13]。伊斯坦堡希望藉助其複蘇和快速擴張的契機,在二十年內五次申請舉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