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苗栗苑裡華陶窯走春
儘管明知春節期間,國道必是車如流水馬如龍!
動彈不得塞爆慘狀,是早已預期可見
托老天賞臉,一連數天長假,日日天晴氣朗
若窩在家猛吃喝實也太不益健康
今天由長子開車帶著全家老小來到苗栗華陶窯走春去 !
受幸運之神眷顧,雖某些匝口路段略為小塞
但仍能緩慢行進,算來今天一路來往路程尚稱平順呢!
這次[華陶窯之旅] 是我第二次舊地重遊
去年參加女兒服務單位所辦員工旅遊
曾安排該景點導覽旅遊行程
午餐供應採無限自助式[割稻飯]
一人一個大碗公,飯菜量依個人食量取捨盛放於碗內
在低矮桌椅邊,落座就食,就碗沿大口扒飯配菜
感受臺灣早期鄉村生活豪氣熱情!
[割稻飯]供應客家庶民料理菜色:
主菜-古早味滷肉*鄉土油亮水煮白斬雞
配菜-炒高麗菜*蔥爆菜脯蛋*滷筍乾*五香滷豆干
主食-無毒良米炊斗飯*農家油蔥湯米粉
臺灣母親的奶水-米泔湯
炊煮米飯過程,浮在上層微稠乳白米湯
舊時母親奶水不足替代營養品
農忙割稻時節,常煮來當點心湯米粉
現代的孩子,看到這個割稻飯,興致闕闕,
裝那麼一點點飯菜,還不想吃,說不好吃?
阿嬤我裝這麼大碗,好好吃喔!再來一碗,吃兩大碗
實在比以前的好吃多了,小時候家裡貧窮,要去拾稻穗,
割稻師傅吃點心時,吃剩下的會叫拾稻穗的孩子來吃,
我們都爭先恐後的跑來吃,不快點吃就被割稻主人收回去了。
又名[吊芙蓉]百鈴花
懸垂大紅花朵,綴滿枝頭
微風輕拂過,微顫花朵如風鈴般輕搖慢晃
隱約彷彿傳來輕脆風鈴聲
豔紅大花布,成為客家文化代表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片無枝葉[辛夷樹]上辛夷花
花朵如飽蘸彩墨毛筆頭故名[木筆]
高溫晴朗好天氣
逛完綠色生態園,已是一身汗濕
大夥在迴廊式陶人咖啡館吃古早冰消暑
~世界首座台灣式園林~
●文化融合新風格:紅磚、黑瓦、木門、植被●
世界各國依其民族特色,發展出多樣園林類型。例如:日式園林的禪意枯山水、歐洲園林的大器雕塑和裁切林木、中國園林的雕樑畫棟和山水造景。那台灣有獨特的園林風格嗎?
在設計的領域,評點出台灣最具特色三大園林:華陶窯、The One南園、以及林家花園(王宗琳,12/2008)。而華陶窯的園林特色獨樹一幟,不仿作中國貴族富商的奢華園林,而是巧妙的體現出台灣四百年來,民居景觀的美學與工法-【荷蘭式砌法的紅磚牆】、搭配著【漢式木板門】、再覆以【日本式的黑瓦】、【台灣原住民的屋牆植被】,訴說著歷代台灣族群的軌跡與融合,形成獨樹一幟的庶民風格園林。
華陶窯依台灣早期移民屯墾特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適地適栽」作為拓園原則。尊重自然,大量使用現地所有的大安溪石與火炎山礫石,用以砌擋土牆或鋪路徑,昔日使用之電線桿木,亦應用在亭臺水榭的建構,整體設計以詩詞意境為藍圖,跟隨著地形的起伏,階台、石跳、水塘、迴廊恣意可見,建構出這六公頃的世界首座台灣式園林。
置身園林之中,您就彷彿行走在先人佈滿苔蘚的石板路上,穿林行徑、竹籬茅舍,一池蛙聲、幾畦菜圃,消失在記憶裡的樸拙風華,便呈現在眼前,華陶窯試圖傳達出對於在地的肯定與獨特的生活美學,同時加以實用,景到隨機,卻同時蘊含著對文化資產的珍視與延續。
~文字簡介引自華陶窯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