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長孫女兒買了美味草莓起士蛋糕來慶祝88節
古代母親的家書,解除人生中「三種困頓」怎樣看待人生的困頓?
一位明代的媽媽鄭淑雲,在給兒子的書信《示子朔》中
說出的看法:閱兒信,謂一身備有三窮:用世頗殷,乃窮於遇;
① 用世頗殷,乃窮於遇意思是擁有卓越的才華,卻遇不到
好的平台和機遇。自古才命兩相違,有才華卻不一定有
施展才華卻遇不到好的平台和機遇。自古才命兩相違,
有才華卻不一定有施展才華的機會。無數的英傑都是在
飽受困苦而不放棄之後才大放光彩的。曾國藩的好友週騰虎
曾經對曾國藩說:「自古成就大事的人,都是肯用心的人。」
②待人頗恕,乃窮於交意思是以一顆誠摯寬厚的心待人,
卻沒有交上值得交的好朋友。人情閱盡見交難。
畢竟人心隔肚皮,熱心熱腸換來冷淡冷漠,本也是常事。
曾國藩曾經感嘆道「交情離合,有在情理,有不在情理。」
③反身頗嚴,乃窮於行意思是對自己嚴格要求,時常反省,
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活著。俗語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一棵樹如果高於其他樹木,那麼就容易被風吹折;
泥土堆高於河岸,就必定被水沖刷;一個人如果
表現過於出眾,那麼必定會被人打壓和排擠。
品行高潔的君子容易被庸人非議,君子固窮,往往生活得不好。
書信中媽媽引用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中一句話:「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
虞卿是戰國時期一個個善於遊說的有才之士,他腳穿草鞋,
肩搭雨傘,遠道而來游說趙王,上了趙國的上卿。
虞卿分析事理,推測情勢,為趙國出謀劃策,非常周密巧妙,
後來不忍心看著魏齊被人追殺,寧願拋棄萬戶侯的爵位和卿相
大印,與魏齊一起從小路逃走,離開趙國,在魏國大樑遭到困厄。
魏齊死後,虞卿更加不得意,就著書立說,採集《春秋》的史實,
觀察近代世情,寫《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共八篇,
用來批評國家政治的成功與敗,世上流傳,稱為《虞氏春秋》。
所以司馬遷評論說,如果虞卿不是窮愁潦倒,也不可能
發憤著書,從而名傳後世。書信最後媽媽鼓勵孩子,人生固然
難免困頓,縱然多有不順,上天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會為你
開一扇窗,在某一方面無法發展,卻可以在另一方面得到補償。
所以人生有幸,有不幸,但是人生絕不會是毫無意義的,
努力總會有所得,窮且益堅,達人知命,苦心人,天不負!
不要因為一時的困頓就灰心喪氣,鬥誌全無,更不能墮落放縱,
毀了自己,害了別人!一切財富、名譽、地位,都是外在表象。
德行才是根本,厚德載物這句話絲毫不假。
為什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之後能夠輕鬆獲得財富?
因為厚德才能載物,千金財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感謝伊媚兒網文分享金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