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7女兒早上回來台北,為嘉泥董事長張安平先生
頒發清寒優秀學生獎學金的主持人,會場結束後
回家來要載我出去逛逛,我建議到林口
竹林山觀音寺參拜,順便載長孫回林口營區
本寺位於台北縣林口鄉菁湖村,奉祀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尊像。
嘉慶辛酉年間(公元一八○一年)由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
分靈大媽、二媽、三媽到台灣來。由「大坪頂」地區(五湖、五坑、龜山)
信徒,恭迎大媽尊寶像由「十八坪位」(現在改為樹林口、菁埔、太平嶺、
南勢埔、大湖、台北、新莊、泰山、樹林(西盛)、頂坡角、桃園、大竹、
南崁、大園、坑子外、大南灣、小南灣、龜山、下湖、等二十坪位)輪流奉祀。
民國二十六年,日本政府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禁絕本省同胞宗教活動,
企圖燒掉本寺尊像,後由陳 隆先生兄弟設法,暗中奉祀兩年多。
後來日本政府同意興建日本風格寺廟,地方士紳協議,找到現址,
做為建寺基地,由黃永茂先生兄弟發起捐獻三甲多土地,於民國二十七年
開始興建,二十八年完工,略具寺廟規模,經王金生先生取蘆竹鄉的
「竹」字、林口鄉的「林」字、龜山鄉的「山」字,命寺名為「竹林山」寺,恭迎寶像入寺奉祀。
台灣光復第二年(三十五年),本寺信徒共議擴建計劃改建為本國式寺廟,
公推黃永茂先生擔任董事長,王金生先生負責策劃,花費不少心血,
三十七年公推熱心公益之吳 水先生擔任建設委員長,親自督工建造,竭盡心力,
十分辛勞,民國三十八年工程全部完成,同時改寺名為「竹林山觀音寺」。
本寺雖然不是年代久遠的古剎,但建築仍然沿襲我國南方傳統風貌。
巍峨壯麗,莊嚴肅穆,兩側鐘鼓樓巍然聳立,極為壯觀。寺裡的中庭,
更是寬闊,可以容納千人同時參拜。
本寺也保留本省民間建築藝術的精華,木雕、石刻,不論鳥獸蟲魚、
人物花卉、雕鏤得十分精緻典雅。鐫刻石柱的對聯,書法蒼勁雄邁,都出自名家手筆。
本寺歷經一甲子歲月,致建材腐朽,安全堪虞,廟貌老舊,
於民國七十二年(公元一九八三年)起經第七屆至第十一屆董監事多次研商,
聘請專家學者赴大陸、日本、東南亞等地,實地勘察,選購琉璃瓦、
台灣檜木、大陸青斗石、大陸牛樟木雕等高級建材,費盡不少心力,
終於決定於原址重建。敦聘專家設計,經多次開會研商定案。
於民國八十九年九月廿八日動土改建典禮。民國九十三年二月廿九日
舉行上樑大典。主體基礎建築順利竣工,預定於民國一○一年落成。
重建本寺採三落七門閩南風格建築,屋頂採四垂頂式。建坪九百七十坪,
主殿高達七十五台尺,木料採用台灣檜木,其中主殿大樑跨距五十台尺,
如此巨木得之不易。木雕採用高級樟木。石材購自大陸之青斗石,
質地堅牢細緻。屋頂採用五彩高級琉璃瓦。
延聘當代知名大師精雕細琢,保留傳統寺廟建築精華,結合現代科技,
於虔誠信眾支持下,全體董監事全力以赴來重建本寺。
堅信本寺落成後,氣勢磅礡,莊嚴宏偉,必然成為現代寺廟建築典範,
也是信眾心靈依託神聖殿堂。
本寺全部面積約二四,○○○餘坪,建地約佔二,○○○餘坪,
其餘全部闢為公園,前後花園面積遼闊,種植各種花木,終年蒼翠蔥籠,
其中以櫻花最多。每年春天,花開時節,絢爛燦麗的櫻花,嬌豔動人的杜鵑花,
引來無數的遊客上山賞花,媲美陽明山花季。
花園中建有亭台,供遊客休憩之用。並以水泥塑造各種動物,
栩栩如生,很受小朋友的喜愛。
本寺與遼闊公園之間池塘,整建竣工,石雕欄杆圍繞。
兩座橋樑,橫跨池面,面對山門者橋面平坦,線條流暢。
另一座仿古拱形橋,樸實堅牢,欄杆八座石燈,更具特殊風貌,
池中噴泉,不定期演出,為池塘增添鮮活生命力。
本寺於民國四十八年登記為財團法人,首任董事長為黃永茂先生,
後由吳 水先生、李 發先生、吳敬芳先生、陳專城先生、
李慶堂先生,現任董事長為吳宗雄先生。
本寺信徒遍佈全省,香火鼎盛,尤其星期例假,善男信女整天川流不息,
虔誠膜拜。香煙繚繞中,許下自己的心願,祈請神靈庇佑。
本寺舉辦過全國性體育競賽,甚至邀請國外選手參加,影響深遠。
為了獎勵清寒優秀各級學校學生,設立獎學金,每年定期頒發,
受惠學生已經有好幾千名。
民國七十三年十月,由本寺興建鶴齡交誼中心及圖書館,
提供老人休閒娛樂活動及提昇良好的讀書環境。
本寺為擴大服務民眾,興建二千五百建坪的竹林山活動中心,提供膳宿,
歡迎各機關、學校、公司、行號開會、訓練、舉辦活動之用。
晴於 2017/09/01 09:42
阿姐早安第一張照片角度構圖都好在加兩位美女太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