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04年8月1日至9月30日
地點:溪頭自然教育園區森林生態展示中心2F
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漆工藝的技藝保存者以來,每年均辦理漆藝
傳習課程,將這項傳統藝術傳承給有志投入漆藝的藝生。
漆工藝不只是技術的運用,更是傳統與現代適性材料的表現
與藝術鑑賞、美感知識的累積,更將文化歷史的能量做為漆藝
創作的養分。本展主題說明了萬物生成並從在於大自然中,
皆有固定的節奏產生韻律與動能,才能生生不息、孕本展
「漆之韻-漆與自然的對話」是漆韻生動-黃麗淑漆藝師生聯展
系列的首部曲。集教學、研究、創作、產品開發設計、鑑賞等
多元成就於一身的黃麗淑藝師,從99年獲南投縣政府以文化
育生命。而人類有了『液體黃金-天然漆』成就了
『漆藝』創作,取自於自然、運用於自然、回饋大自然!
◎ 1895年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明治時期)生漆的使用量大,日本政府
為減少對外國(中國、安南)進口生漆的依賴,因此在臺灣開始進行漆樹的移植及栽培。
◎ 1921年在日本殖產局技士山下新二先生將河內漆種引進到臺灣,
在當時臺中州能高郡魚池庄蓮花池地區播種,進行栽培採取並進行漆液試驗,
證明安南漆在臺灣栽培的可行性及未來性後,由日本國內大阪的齋藤株式會社在臺灣成功移植。
◎ 漆樹為常綠喬木,高約七公尺,直徑20公分,葉柄長,葉為羽狀對生,
種植四年後可開始採漆,採漆工作非常辛苦需從凌晨二至三點到達漆林開始採取,天亮作業才結束。
◎ 割漆的方法是從離地樹幹往上割,每隔2台尺割一刀,同棵樹一天可割數刀。
割漆是在樹幹上畫出「V」字,並在「V」字下緣口插一片貝殼,以收集漆液。
漆液是漆樹的生化代謝合成的,分泌量很少,因此天然漆的取得是非常珍貴的。
◎ 從漆樹的樹幹上割取出來的漆液呈乳白色,通稱為「生漆」。
生漆主要成分含漆酚、活性強和人體皮膚觸碰易引起皮膚過敏,腫脹發炎,一般稱為圍瘡。
◎ 漆液因黏著性強,有黏接加固功能,會在空氣中氧化乾固成膜,質地堅硬,耐熱,耐酸鹼,
能保護器物不壞,且漆的塗膜光滑細膩,在漆中調入各種色料,可用以塗飾或繪畫紋飾來美化器物。
漆器胎體
◎漆是乳液,本身缺乏獨立性,不能獨立形成器物,所以我們把漆液塗敷在器物的表面做為保護膜,
這些被依附塗漆的本體,我們稱為「胎」;也稱為「素地」。只要能夠形成胎形狀者,
任何材質皆可使用。因此胎的種類很多。如木胎、竹編胎、蔑胎、布胎(夾紵胎)、金屬胎、皮胎、紙胎、陶胎、尿素樹脂成型的塑膠等。只要在胎體表面髹漆來堅牢胎體並美化器物,這些器物一律稱為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