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阿媽/長媳*孫/西門町.金府咖啡廳午后快樂時光
長媳見我近日部落格,常見昔日舊文回PO少見新作
又因這陣子,長子公務纏身也難請假帶我出門旅遊
故特挑今日-長孫下午無課日子,長媳請了半天假
相約於西門町[愛麗絲餐廳]聚會用餐
孰知該餐廳鐵門深鎖,門口貼了內部整修告示
三人只好隨意穿梭於西門町巷弄間找尋合意餐飲鋪
其實西門町對我而言,如同自家廚房來去次數已難計數
最常與女兒相約於此尬街壓馬路或喝下午茶
但因有女兒帶路,我也樂的輕鬆,也未曾認真暗記門路
故憑我記憶,重尋曾經光顧過店家,實屬難事
反正西門町吃喝玩樂店家一應俱全
異國風味各式美食應有盡有,只看口袋深淺與否
便宜小吃或高檔餐廳,任君選擇囉!
一路可見到麥當勞,唰唰鍋或平價小吃餐飲店
只因媳婦想找間像樣兼可供久坐聊天喝下午茶地方
於是乎左拐右繞來到這間位於小巷後方金府.咖啡館
循著窄小樓梯間直登二樓
雖然乍看室內場域不大,但店家精於內部空間設計規畫
並擅於利用落地鏡面,裝潢物件及樓中樓格局
並不令人覺的格外擁塞感!
頭
我們三人均以補差額方式點套餐組合
本人:青椒牛肉炒飯
長孫:茄汁牛肉燴飯
長媳:義式雞肉焗烤*蛋蜜汁(下午茶組)
祖孫二人大快朵颐享受西式美食料理
飯後來杯香濃美式咖啡,快活無比
臨去離開前,隨手套上手邊外衣
婆媳倆竟不約而同皆備帶了桃紅色衣服
只見我桃紅棉襖與媳婦桃紅毛衣相映面
光亮濃豔色彩交相輝映,令人不禁滿心歡喜!
餐後-室内走動恣意隨性拍拍樂
.........................................................................................................................................................................................................................
餐後-尬街.壓馬路..西門紅樓巡禮趣
百年祝福.紅樓物語
1908年西門紅樓興築完成迄今已屆百週年,是台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亦是今天全島所保存最古老完整的三級古蹟市場建築物。
由當時任職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擅長西洋建築風格的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
年輕大膽的創意以「八卦造型」取其八方雲集之意作為市場入口、「十字架造型」作為市場主體的特色,不僅空前絕後,更是東、西建築史上的首例。
目前眾人所稱的八角樓和十字樓,另加上緊鄰兩旁的南北廣場統稱為「西門紅樓」 !
百年更迭 歷史紅樓
1908年
西門市場八角堂-紅樓興築完成,西門町成為日人移住專區,繁華盛極物阜民豐,此地成為萬華、大稻埕、城內三軸輻輳的娛樂鑽石地。
1945年
日本敗戰,國民政府來臺,湧入大批外省移民,撐起紅樓劇場輝煌演藝盛世,滬園京劇、紅樓書場、黃金話劇成為移民的心靈慰藉。
1963年
西方思潮風行,黑白武俠、二輪西片、古裝國片於紅樓戲院電影開演。
1990年代
紅樓零星殘存的舊建築,隨著都市發展東移而在沒落中殘喘。
1994年
「紅樓夢.西門情」展演活動引動再生契機。
1997年
紅樓公告為三級古蹟,同年紅樓戲院熄燈歇業。
2000年
大火燒毀十字樓及南北廣場違章建築,浴火後的重生,開啟紅樓新頁。
2002年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扛起「紅樓劇場古蹟再造」之任。
2007年11月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棒起跑,將西門紅樓打造為西區指標性景點。
2008年
百歲紅樓榮獲第七屆【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歷史空間活化獎。
2009年
接手管理「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與「西門町行人徒步區街頭藝人」,參觀人次突破400萬。
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塗鴉牆面榮獲【都市彩妝之公共開放空間類】銀獎。
2010年
西門紅樓茶坊自主營運,建置文創孵夢基地造就紅樓新風貌。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設置「都市藝術方塊」,舉辦首屆「西門町後街文化祭」。
2011年
臺北燈節公共藝術展「西門紅樓主燈」造成廣大討論。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持續為街頭文化發聲,倡導社區及環保意識。
2012年
深耕創意與在地文化,擴大舉辦主題性創意市集,
串聯街頭巷尾開辦「西門萬聖」遊街活動,
舉辦第三屆「西門町後街文化祭」活動暨聯展,展現多元文化豐富底蘊。
2013年
建構獨立展演與原創市集跨界合作平台機制:與「手手」合辦「西手紅一夏」市集,並結合松山文創園區「原創基地節」規劃特色活動,
更串連台北新驛旅店 ,推介原創品牌跨界藝術展覽,持續觸發台北創意街區能量
一樓闢建為[紅樓茶坊]
以五、六零年代復古傢俱裝置
古樸的矮桌和小茶几,仿古舊皮沙發、微黃的檯燈光暈,
濃濃復古懷舊風,令人宛若回到兒時記憶
紅樓一樓內部展場
展示許多由樂高積木達人-堆疊構型完成臺北古蹟建物
外型粗笨老收音機,黑膠唱片,發黃電影本事..等
這些見證臺灣歷史轉變庶民文物,令人不禁沉浸舊時氛圍
彷彿回到40~50年代,過往記憶鮮活起來
當年(民國52年)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電影上映
在臺灣掀起一股熱潮,足足上映60天,
據說有人看了100多次,售票量占臺灣九成人口
這是臺灣電影史上空前絕後,絕無僅有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