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190326_163248

 

CIMG5739

  

IMG_20190326_160128

 

IMG_20190326_160231

 

 

IMG_20190326_160318

 

CIMG5740

 

  

CIMG5742

 

  

CIMG5748

 

  

 CIMG5747

 

 

CIMG5749

 

 

 IMG_20190326_160400

 

 

  IMG_20190326_160656

 

 

CIMG5746

 

 

CIMG5743

 

 

IMG_20190326_161300

 

 IMG_20190326_162047

 

  IMG_20190326_161806

 

 IMG_20190326_162409

 

 

IMG_20190326_161617

 

 

 IMG_20190326_161345

 

 IMG_20190326_162550

 

IMG_20190326_163744 (1)

 

 IMG_20190326_163412

 

 


CIMG5750

 

 IMG_20190326_163518

 

 

IMG_20190326_163539

  

 

IMG_20190326_163954

 

 

IMG_20190326_164340

 

 

IMG_20190326_164209

 

IMG_20190326_164550

 

 IMG_20190326_165447

 

 

 IMG_20190326_164045

 

 IMG_20190326_164255

 

IMG_20190326_164803

  

IMG_20190326_165209

 

IMG_20190326_165247

 林安泰古厝[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坐标25.072383°N 121.5303498°E

林安泰古厝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Lin AnTai Old HomeStead.jpg
2010年林安泰古厝全景
舊稱 林安泰古厝
登錄等級 歷史建築
登錄類別 宅第
位置 臺灣 臺灣臺北市中山區濱江街5號
建成年代  大清乾隆48年(1783年)
詳細登錄資料
 
林安泰古厝入口大門
 
隨月閣(註:並不是原來林安泰建築)

林安泰古厝,又名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原名安泰厝,現位於台灣台北市濱江公園旁。該古為台灣知名的傳統建築,雖因為曾移遷改建而未列入古蹟,但是仍為台灣式古宅的代表作,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展期,古厝曾作為花博展館使用,目前為花博公園的一部分。

歷史[编辑]

1754年,本籍中國福建泉州安溪林欽明移民至現今台北市大安區,其子林志能因為於台北艋舺創建榮泰行從事船運與貨物貿易而致富。大安由福建泉州安溪移民開發,為紀念家鄉,故命名為大安,意指「偉大的安溪」。 1822年,林志能於今敦化南路二段、信義路和平東路間興建四合院住居,取故鄉福建泉州安溪的「安」與榮泰行的「泰」為大厝名,定名為「安泰厝」。

林安泰古厝原本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1970年代,台北市政府為了拓寬敦化南路,計劃拆除林家古厝,經過多方人士奔走搶救才得以保存。然而當時古厝並未列入古蹟無法獲得保護,所幸在專家學者的努力之下,終於在1978年一項古建築遷建計畫出爐了,再加上林家後代林思訓獨排眾議將古厝磚瓦無條件捐獻,古厝存廢的爭議遂塵埃落定。

 
林安泰古厝後的大佳河濱風景如畫

1978年6月26日拆遷工程正式展開,台北市政府公務單位先進行丈量、記錄、編號與藍圖繪製,然後由附屬物先進行拆裝,再拆隔間,最後由屋頂向下拆,磚瓦木石被一塊塊地拆卸下來,五個月之後,整個拆卸工程完成,百年古厝現在變成了一堆堆等待重新組裝的建材。因為土地取得困難一時之間無處安置,只能暫時安放在安和路旁的臨時倉庫中;但一年後安和路開始拓建,這些建材只有再次搬遷到和平西路的高架橋下,而且因為橋底漏水,一些樑柱就這樣遭到雨水侵蝕腐壞。

1984年8月,台北市政府終於敲定在中山高速公路旁的新生公園內進行古厝重建工作。不過搬遷計畫負責人李重耀指出,由於搬遷了三次,所有原先編了號的東西、材料、包裝的物品都混亂了,必須一塊一塊地去翻找拼湊,十分費時費工。只是,重建工作仍在幾個原則下努力進行:一﹑維持原來的平面,完全不改變它的用途;二﹑保持原有的牆壁、隔板等;三﹑維持原有的顏色與圖案,至於已破壞的部分則以相同或類似者更換之;四﹑不得任意裝設原來沒有的建材,如塑膠、金屬、合板等。經過了四百個工作天,花費經費新臺幣4536萬元後,1985年11月竣工,1987年6月正式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2000年5月,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規劃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2010年為配合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庭院進行整建將整個濱江公園劃入古厝庭院,成為閩式庭園,濱江公園為林安泰古厝取代。

2010年~2011年花博期間,本古厝與庭園做為展館─花茶殿使用。

2011年7月,展館整理後,恢復成為林安泰古厝展示館使用,為花博公園的一部分。

建築特色[编辑]

經過重建後,林安泰古厝面積遠比原建築少,但內部仍有672平方公尺,基地則達16360平方公尺。屋內的家具是仿古家具,牆內有鋼筋混凝土補強,木材上塗有防蟻劑防止白蟻蛀蝕。而古厝的石材木材多來自中國福建,如防滑且防苔的紅普石,另建築樣式閩式藍尾尾脊,正廳神龕雕刻,門廳窗櫺橪等,都呈現特色。

  • 顧渚茗山

前眺林安泰古厝建築主體,以水墨彩繪匠藝描摹泥塑壁堵,集泥塑水墨匠師技藝,形塑象徵案山巒頭的假山—「顧渚茗山」。

  • 月眉池

月眉池造型正如其名,為中國風水聚寶收納的最佳型制,具有防禦、防火、供水、降溫等功能,並替古厝環境生色不少。月眉池前為平坦的藏風聚氣「名堂」。1.月眉池

水池造型正如其名,為中國風水聚寶收納的最佳型制,具有防禦、防火、供水、降溫等功能,並替古厝環境生色不少。月眉池前為平坦的藏風聚氣「明堂」。

月眉池 2.外埕 3.安泰堂 4.燕尾風貌

古厝外埕鋪有紅普石,是當時大陸商船來臺,為避免船身不穩,置於船底之壓艙石,它的優點是不長青苔、防滑。大門的門枕石、門墩與門臼,均由整塊石材雕成,各門設暗鎖。青斗石柱上對聯:「安宅惟仁知其所止,泰階有道奠厥攸居。」左右雋有福、祿兩字門印。古厝的屋脊結構,採一條龍的單脊作法,屋脊燕尾曲線呈現自然柔和的風貌。

外埕、安泰堂、燕尾風貌 5.凹壽三川門雕飾

為內凹三門式結構,兩側有壽桃圖像的對聯框;門牆的左上方刻有花瓶、水果、煉丹爐等;右上方刻有官印、令旗、盔甲等,以代表文武雙全。屋簷下雕有飛鳳雀替、垂花吊筒、古琴和夔龍等吉祥象徵。

凹壽三川門雕飾 6.斗栱

斗拱是中國建築最重要的特色,具有防震功能。古厝的木材大都採用福州杉,石材則採用觀音石。各結構上則以榫頭互相接合。

外部連結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環保阿嬤金鳳姨
    全站熱搜

    f3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