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8290606

 

消失的鉅作:台北劍潭寺(原址是圓山大飯店的前身、日本神社的前身)

 

S__8290608.jpg

 

 

S__8290610

 

 

S__8290612

 

 

S__8290619

 

 

S__8290613

 

這是圓山被日本拆掉,偷撿拾回來的門牌

 

S__8290615

 

S__8290616

 

S__8290617

 

S__8290614

這也是古蹟↑

 

劍潭寺原址位於臺北圓山基隆河北岸,坐西北朝東南,背山面水,風景秀麗。它是最早出現於清代方志中之臺北盆地古剎,相傳創建於明鄭時期,而且和鄭成功的傳說相連結,因此香火鼎盛。它歷經清乾隆38年及清道光24年重修,規模漸趨宏偉,到了日治時期大正13年(西元1924年),由大木匠司陳應彬主持大修,格局擴為三殿式,前殿是彬司的招牌假四垂,中殿則為非常奇特的八角形正殿,左右並設鐘鼓樓,廟貌極為華麗。不幸的是在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因為臺灣神社擴建,乃被勒令拆遷至大直今址。現存之劍潭寺係將原舊廟之木、石建材混合而成,雖只剩一殿,但其龍柱及藻井仍極精美,且廟方陳列保存許多原有石雕與木雕,頗富歷史文物之價值。(以上為台北市文化局的簡介,有稍做修改)

這是清末時期劍潭寺的風光,很有清代寺廟的風格!當時已有前殿,正殿,及左右護龍了。(圖片採自台灣大學圖書館資料庫)


 

 

日治時期台灣許多的寺廟都進行了大改築,是台灣寺廟建築上的黃金時期,能工巧匠輩出,為台灣文化留下豐富遺產,可惜的是許多都在民國70-80年代時拆除重建了,真的令人心痛!劍潭寺的改築是由台灣本土的大木匠師陳應彬所負責,彬司是彰派,和當時辜顯榮從福建泉州禮聘的泉州溪底派大師王益順為同一等級的大木匠師,兩人的徒子徒孫後來幾乎通包了全台灣的寺廟修建工作。

陳應彬於西元1864年(清同治3年)出生在臺北中和積穗外員山,父執輩多為木匠,祖籍福建漳州府南靖縣,先祖約在乾隆年間移民來臺。自承受恩於陳部爺,陳部爺據傳為清末光緒初年臺北府築城時的董事陳霞林,得到陳部爺之推薦,陳應彬曾參加台北考棚、台北東城門、台北巡撫衙門及城內陳氏宗祠之新建工程,大木作與木雕技藝可能受到築城唐山匠師之影響。
彬司的代表作是他在中年時期所承接的北港朝天宮媽祖廟工程,西元1908年(明治41年)他到北港,與當時名匠泥水匠廖伍、陶匠柯訓、蔡錦、洪坤福等合作重建朝天宮前殿與正殿,當他獨創的三川殿假四垂及複雜的米字斗拱長枝八卦藻井出現在世人眼前時,真的是轟動全台!大正年間日本在台的殖民統治,已逐漸走入鼎盛期,民生富裕,經濟繁榮,人們有能力砌建高大宏偉的殿宇。民間蓋廟之風,吹向全台,應彬司處於此時,便將閩式的廟容,一間間的換成了台式的風格。
彬司所參與的工程有北港朝天宮(1908-1912)、朴子配天宮(1912)、澳底仁和宮(1912)、台北陳德星堂、板橋接雲寺、桃園壽山岩(1915)、豐原慈濟宮(1916)、台北大龍峒保安宮(1917)、關仔嶺大仙寺(1918)、木柵指南宮(1921)、台中林祖厝(1921)、台北劍潭寺(1924)、台中旱溪樂成宮(1924)、桃園景福宮(1925)、泰山頂泰山巖(1935)、溪北六興宮、三重先嗇宮、新莊地藏庵(1937)。這裡的每一間廟除了被拆除改建的外,每一間都是國定古蹟級的珍寶呀!

應彬司於大正13年接手劍潭寺的改建,改建後的劍潭寺搖身一變,從清代的古樸廟風變成日治時期的華麗風格,三川殿當然有彬司的招牌假四垂頂,而正殿竟然是八角形的,真的是獨步全台,也令人不得不讚嘆彬司的創新及創造力了。



                            由彬司改建後的劍潭寺,成為三殿大廟,三川殿有假四垂,另外還兩側還加了鐘鼓樓,八角形正殿這個角度看不清楚。


近距離看三川殿。



彬司的招牌-假四垂!

 

 

左右護室水車堵上精美的交堵陶,如果還在的話,應該就像現在的台北保安宮一樣吧!



八角形正殿!真的是全台唯一啦!這種造型太特別了。而且屋頂有三層,下面兩層重簷均是八角形,最上一層感覺怎麼蠻像假四垂耶!不知從八角形轉到最上層的過程彬司是如何設計的呢?真是太厲害了!另外三層簷的正殿也是當時的創舉了吧!

 

 

近看三重簷八角形正殿,水車堵交趾陶應該也是精彩萬分吧!

 

 

從側面看八角形正殿,正殿前方有鐘鼓樓,造型和保安宮很類似。後殿則在後方。

 

 

劍潭寺日治時期的籤詩(圖採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這麼美的寺廟存在的時間卻不到20年,就在日本人的命令下毀去了。從此這件應彬司的鉅作,就只能從老照片中欣賞了,這真是令人傷心的一件事呀!

參考資料:台灣大百科全書陳應彬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3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0) 人氣()